在互联网创业或副业中,你可能会经常听到“漏斗模型”这个词。简单来说,它就是一个用来描述用户从“完全不认识你”到“掏钱买单”这一过程的框架。尤其在创业领域,搞清楚漏斗模型能帮你少走弯路,找到拉新、转化和留存的重点。
概念背景
漏斗模型最早是从营销领域冒出来的,英文叫 Funnel Model,形象得就像个漏斗——上宽下窄。顶部是大量潜在用户,随着一步步筛选,最后真正付费的只剩一小部分。这种模型在传统销售里就有了,比如推销员挨家敲门卖保险,但到了互联网时代,它被数字化工具和数据分析武装得更犀利。

在创业中,漏斗模型的角色很关键。不管你是做电商、知识付费还是工具型产品,用户不可能上来就掏钱。得有个过程让他们先知道你、再信任你,最后才愿意买单。现实里,像短视频平台吸粉、电商平台的加购行为,其实都是漏斗在起作用。
概念详解
漏斗模型的核心,就是把用户从陌生到成交分成几个阶段。通常是这样的路径:认知(Awareness)、兴趣(Interest)、决策(Decision)、行动(Action),简称 AIDA 模型。也有创业者会根据业务调整,比如加上“留存”或“复购”阶段。
拿个接地气的例子,假设你在卖手工咖啡豆。认知阶段是有人刷到你的短视频广告,觉得“哟,这个豆子看着不错”;兴趣阶段是他点进主页,看了你的烘焙故事和用户评价;决策阶段是他把咖啡豆加进购物车,犹豫要不要下单;行动阶段才是最后付款。这一路,人数逐步减少,像漏斗一样收窄。
你能清楚知道用户在哪个环节掉队——是广告没吸引力,还是下单流程太麻烦。这样就不用盲目砸钱推广,而是有目标的解决问题。
概念应用
在实际创业中,漏斗模型能帮你优化整个生意链条。比如电商玩家会发现,很多用户加了购物车却没付款,这时候加个限时优惠提醒,可能就拉回一批人。做内容创业的,比如卖线上课程,可能得靠免费试听课把“感兴趣”的人推进到“决策”阶段。
趋势上,数据驱动的漏斗越来越主流。像 Google Analytics 或者国内的 GrowingIO,这些工具能精确告诉你每个阶段的转化率。比如你发现只有 5% 的访客从主页跳到支付页,那可能是页面设计有问题。真实场景里,有些创业者甚至会细分到“看了 10 秒视频就跑”的人群,调整内容节奏。
延伸洞察
现在漏斗模型也在进化,不再是单纯的直线流程。社交媒体时代,用户可能在不同平台反复接触你,比如先在抖音看到你,再去小红书搜评价,最后在微信成交,这种“多触点漏斗”更贴近现实。
另一方面,AI 工具的加入让漏斗分析更聪明,能预测哪些用户容易流失,提前推送个性化优惠。
创业路上,抓住这些新变化,能让你的漏斗越漏越少,转化越攒越多。
----》点我开通《----